close
天母地區古稱毛少翁社,為一平埔原住民族聚落,明朝時荷蘭人竊據台灣,毛少翁社成其採磺活動地區。清康熙年間,浙江人郁永河入此經營磺礦,毛少翁社始漸開化。

清乾隆年間(西元一七五0年間),距今二百四十年前,福建漳州、泉洲移民入墾務農,於田邊以石條疊搭小土地祠,供奉田邊土地一尊,當時廟宇神祇雖小,神威顯赫,靈感奇異。經年累月,香火鼎盛,遂成本地區唯一信仰與精神寄託之源泉。

台灣光復,地方熱心人士,於民國三十六年將斯祠遷至今中山北路六段、七段與天母東路交界處,使成一間較完整之福德正神祠。

民國十年(西元一九二一年)當時為日據時代,由一日人中治稔郎者,請來一尊湄洲媽祖與七尊大神像來此,以「天上聖母」始末兩字「天母」冠其所營事業頭銜,開闢天母溫泉、天母巴士還創天母教讓居民膜拜,至此本地區史稱天母。

民國三十四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台灣光復,日人被遣回國,天母教之神尊無人垂顧,廟宇破碎,日曬雨淋,容貌全非,地方人士心感不忍,於民國三十六年,在福德祠旁另建廟宇供奉湄洲媽祖與七尊神像(今稱七仙真祖)。斯後,地方日漸繁榮,成為高級住宅區,外人湧入,別墅、高樓大廈林立,天母亦隨之馳名世界。

民國六十五年,因道路拓寬,兩廟宇位居路界內,遂覓現址遷建,於民國六十八年臘月落成,本地區自古由三角埔與玉潮坑兩地合為一行政區,光復後里鄰編制則取兩地名頭字稱三玉里,故本宮亦取名為三玉宮。

本地區原都已務農為主,眾議恭請神農大帝(又名五穀先帝)與福德正神為本宮主神,以示感念醫、穀惠濟與神恩庇佑之恩澤矣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cook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