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.299 L10~P.300 L10
【第二引發方便分二:① 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,② 顯示其苦理應忍受。今初】
引發忍辱波羅蜜,安受苦忍的方法有二:(一)當苦生起的時候,應該把對它不能忍受、不歡喜的執著心理破除。進一步,對不歡喜的苦,還應該忍受及歡喜它。
【◎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,是則其意無須不喜,若不可治縱不歡喜亦無利益,非但無益且有過患。】
這個苦,若是可以消除,不必不歡喜,只要照著方法去消除就行了,何必不歡喜呢?現在要求善果,是可以求得到的,只要趕快在因地上面努力,不要等在那兒乾著急。如果是可以對治的,不必喊苦,找到對治的方法對治它,應該感到歡喜,如果這個苦是沒辦法對治的也沒有用,反而有過患,本來身已經很苦了,心理面如果避開它還好一點,結果放在心裡面,反而讓它苦上加苦,不是自找麻煩嗎?就眼前來講還是小的,在心裡邊增長煩惱的話,影響是輾轉無窮的輪迴大苦,這是很大的過患。
【若太嬌愛,雖於微苦亦極難忍,若不嬌愛,其苦雖大亦能忍故。】
如果我們太嬌嫩、太愛惜自己的話,即使一點點小的苦都受不了;如果不是這樣的話,再大的苦也不怕。
【如云:「若有可治者,有何可不喜,若已無可治,不喜有何益。」又云:「寒熱及風雨,病縛捶打等,我不應太嬌,若嬌苦反增。」】
如果是可以對治的,那就去對治,不能對治的,不喜歡有什麼用,不管碰見什麼情況,自然界的寒熱風雨、生病,乃至於別人傷害你、綁你、打你等等,不要太嬌嫩,如果太嬌嫩的話,反而增加苦。
p. 300 (3)
第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:① 思惟苦之功德,② 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,③ 從微漸修無難之理。今初
應該忍受的苦,它分三項。第一個是苦的功德,思惟這個苦有大好處;第二個是思惟能夠忍受苦、行難行的功德。第三漸漸去修的話,天下無難事。
【◎ 功德有五:謂若無苦,則於苦事不希出離,故有驅意解脫功德。】
苦有五德,如果沒有苦,很快樂,不會求出離。六道當中,只有人身才可以修,天上不能修,因為天上太快樂了;地獄是純苦,只有人身是恰到好處。但推動我們向上的,的的確確是苦,沒有苦就不會想出離,不想出離,別的就不用談了,這是苦的第一個功德。
【由苦逼迫壞諸高慢,故有除遣傲慢功德。】
因為有苦,就會遣除憍慢。憍、慢這兩樣煩惱,尤其是慢,要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恭敬,最大的障礙就是慢心,只要慢心一在,就是「慢如高山,法水不入。」所以苦生起的話,因為身是老病牽連,心是煩惱纏綿,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到那時候,自己身體生病了,一心一意求醫生,心苦就求佛法。最後會發現,不管是身心之苦,唯有求佛法,對法自然就生起恭敬,這個地方對治憍慢,最重要的中心功效就在這裡,苦推動出離,有了出離心以後,要努力地學,而學法的最大的障礙是慢,但由於有苦,把憍慢拿掉了。
【若受猛利大苦受時,則知其苦從不善生,不愛其果,須止其因,故有羞恥作惡功德。】
第三,當受到大苦的時候,曉得是因為以前造了種種不善。既然怕苦,曉得苦果必定有它的苦因,趕快在因地當中努力,不要再造苦因。對自己造的種種惡業,正確地了解了,內心感到羞恥,後而產生不願意作惡的功德。
【由苦逼惱希求安樂,若求安樂須修善因,故有歡喜修善功德。由比我心度餘有情,知皆是苦,於諸漂流生死海者,能發悲愍。】
由於苦所以求安樂,苦會策發我們歡喜修善。以上是先對自己而言,接著是推己及人。比度自心,從自己的苦擴大推到別人身上,那時候會覺得:原來一切眾生都在生死大海當中漂流,悲心也就策發出來了,有了悲心,佛法就能夠圓滿。整個佛法推動都在離苦得樂上,這裡告訴我們,原來苦有這麼大的好處,我們偏偏不曉得還要避開它!不是要我們去受苦,而是要我們利用苦。佛法了不起的地方,就在轉煩惱、轉種種的惡業、罪惡變成智慧!變成功德!利用苦,就因為有苦才策發我們修行。
【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,自應先知數數修心,謂此諸苦是所願處。】
以上把主要的提出來了,還有其餘的一些,我們應該先了解,了解了以後,先在這個上面好好地修行,如果不修,就會像平常那樣,聽聽道理,聽完了遇到苦境心裡就退縮,乃至處處地方退怯。所以要數數思惟修心,這些苦正是我要的、我願意的!這樣來策動自己。
【如云:「無苦無出離,故心應堅忍。」又云:「又苦諸功德,謂以厭除慢,悲愍生死者,羞惡而喜善。」】
沒有苦就談不到出離,因此這顆心應該堅、忍。又說苦的功德有厭離心、出離心、除憍慢、羞惡、喜善以及悲愍生死苦海中的有情。以上是講苦的功德,曉得了苦的功德以後,的時候必須要忍受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