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.248 L11
【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,是為無住大般涅槃。其能不住生死者,是由覺悟真實義慧。】
大乘人應該成就的這個涅槃,叫無住的大般涅槃。小乘是證得二個,一個叫有餘依涅槃、一個叫無餘依涅槃。證得了聖果以後,斷盡了見、思煩惱以後,三界以內的煩惱都斷掉了。但是那個身體,就以前宿業所感的餘報還在,那個時候叫有餘依。換句話,這個身體拿我們世間來是死掉了,那時候叫無餘依涅槃,就是安住在空性當中。佛涅槃了,但並沒有沈住在這空當中,正因為他涅槃了,所以廣在無量無邊世間、盡法界、虛空界,廣行一切諸佛的大事,這兩個是有絕大的差別。進入涅槃的人,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流轉,是對這個真實義,就是勝義諦,能夠認識。
有餘涅槃
(1)依小乘的說法,阿羅漢惑業已盡,生死已了,而身體尚在,名有餘涅槃,或有餘依涅槃,言其生死之因雖盡,但還餘有漏的依身在,待到依身亦亡,則名無餘涅槃,或無餘依涅槃。
(2)依大乘的說法,菩薩變易生死之因盡,叫做有餘涅槃,要到變易生死之果盡,獲得佛之常身後,才叫做無餘涅槃。
(3)就大小相對說,小乘的無餘涅槃,因尚有惑業苦之殘餘,故叫做有餘;至於大乘的無餘涅槃,因究竟而無殘餘,故叫做無餘。
【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,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。不住寂靜般涅槃者,是由了悟盡所有慧,俗諦道次廣大之道,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。】
這是佛的二足尊當中的慧足,是以勝義諦這個次第,智慧資糧圓滿了,所以在福智二支當中,是屬於智慧資糧,成就了這個,所以能夠不淪落在生死當中。由於了解了盡所有慧,平常那個盡所有慧,這是唯識法相的名詞,它有專門的解釋。師父這邊不用法相名詞解釋,因為我們並沒有按照教理很深入的認識過,所以用一般我們常用的名詞,所謂天台講的俗諦,叫道種智,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,無所不通。就像聲聞緣覺一樣,證得了空性,其他的就不管了,安住在廣大道裡頭,就是福德資糧,這個是兩個明行當中屬於行足,另外一種名叫方便支,由這一支所成辦的,這兩個具足了,所以佛能夠在生死當中而不受生死的支配,佛雖然跳出生死,卻在生死輪迴當中來度濟我們,這才是大乘人所應該辦的。
二足:福足和慧足。在六度中,般若是慧足,其餘五度是福足。
二足尊又名兩足尊,是佛的尊號,因佛在有兩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貴者。又佛福慧兩足,故被稱為二足尊。
【如祕密不可思議經云:「智慧資糧者,謂能斷除一切煩惱,】
因為煩惱就是淪落生死的根本,要用智慧資糧來斷除,所以前面講慧,說聞、思、修,特別指出所謂聞慧、思慧、修慧的特質,針對煩惱而言,我們要了解這一點。
【福德資糧者,謂能長養一切有情。世尊,以是因緣,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。」聖虛空庫經云:「由慧智故而能徧捨一切煩惱,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。」】
福德資糧是不但能自己解決,而且還能夠幫助一切有情,同樣的解決這個問題。
所以菩薩要修努力精勤二樣東西,一個是福德資糧,一個是智慧資糧。平時說的:悲智雙運,成就的果,是明、行二足,所以叫二足尊,聖虛空庫經說,由於智慧甚深道次,所以一切的煩惱都徹底的解決。由於方便智,捨掉煩惱以後,能了無掛礙地在三界當中濟度有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