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◎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,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。初中復二,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。若發此心能淨宿造眾多惡趣之因,能斷當來相續積集。諸善趣因,先已作者,由此攝故,增長廣大,諸新作者,亦由此心為等起故,無窮盡際。】
發菩提心的勝利有兩種:(1)現前增上生、(2)畢竟決定勝。現前增上生的好處分二:(1)能淨除過去所造要墮落惡道的業(2)在善趣中能不斷的增上改善。假定發了菩提心,以前造惡趣的因就會斷掉,也可以遮止將來再造惡業,這是從斷惡方面來看。修行除了斷惡,還要集聚資糧。
由於發了菩提心,在菩提心攝持之下,會增長廣大。如果沒有發菩提心,以前所造的善業,當善感果的時候就消失掉了,現在發了菩提心以後,不但不會消失,還會繼續增廣,所以發心的利益多麼的大!修行是淨罪集資,發了心以後,不管是淨罪或集資哪一方面,已經有的罪,自然會消失,已經有的善,反而會增廣;未來的,壞的方面,不造的它就會不造,不應該造的壞事就會不造,而應該做的善事,因為菩提心的等起,內心當中的動機,它自然會增長無盡。
造業時內心的意樂、動機最重要,師父舉例說現在發了心:「我要救一切眾生」,這個心是多麼的廣大,而且是要救到他成佛!如果任何事都以這樣的心情去做,這個功德會大。而我們現在平常的心,仔細檢查都是無明相應的貪瞋癡的習性之心!相對之下這是為什麼菩提心會產生這麼強大力量的原因。
【畢竟利義者,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,亦依此心易於成辦。若於現時畢竟勝利,先無真實欲得樂故,雖作是言,此諸勝利從發心生,故應勵力發起此心,亦唯空言,觀自相續,極明易了。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,二種勝利發欲得者,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。】
畢竟利義是指解脫(就是二乘),及一切種智(成佛),也就是有了菩提心就容易成辦。
不論增上生或者畢竟決定勝,不該是嘴巴說說,須要真實從內心當中發起這樣的真心,假定沒有這樣的內心,嘴巴上面先說「這個好,我要發那個心啊!」那都是空話。是不是真心希求觀察自己的內心,所以「觀自相續」很清楚。真正修行的人,要自己觀看,所以佛法稱它為內明,我可以外面做得很好,但是我裡邊不一樣;所以修學佛法可以騙別人,騙不了自己!進一步來說,可以騙自己,騙不了因果!這是我們真正修行人必須應該把握住的原則。
現在了解所有的利益,就是這兩樣東西。要想得到它,必須先修共中下的這個意樂。